三牛注册!

顽童掏鸟窝,竟掏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三牛注册

你的位置:三牛注册 > 关于三牛注册 >
顽童掏鸟窝,竟掏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10-14 10:47    点击次数:100

🏛️

石刻、木作、铁铸、烧瓷、造纸、印刷、书法、美术、刻雕、装裱、丝织、刺绣、螺钿……人们震惊了,成批的唐宋文物,从其貌不扬的两座苏州古塔中显现。更有甚者,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和宋真珠舍利宝幢,先后成为了苏州博物馆最知名的镇馆之宝。

走进苏州博物馆,开始一场深入“东南佛国”的旅程,人们可看到更多与真珠舍利宝幢同时期的社会图卷。

图片

古塔沉睡千年不知云卷云舒

1978年4月的一天,江南苏州古城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下午的温暖时光里,几个十来岁的男孩望着天上飞过的鸟儿,不约而同地萌动了一个想头:走,掏鸟蛋去!

他们来到古城西南的盘门地块。盘门是中国唯一尚存古代面貌的水陆双城门,那里有高高的吴门桥,还有一座默默看护苏州老城的古塔——瑞光塔。

古盘门、吴门桥和瑞光塔是苏州著名的“盘门三景”。清代时,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曾专程前来此地的瑞光寺参拜。瑞光寺,是瑞光塔所在的寺院,它曾经也叫瑞光禅寺。

图片

▲ 瑞光塔,1920年代美国明信片。

孩子们来到了瑞光塔下。

古塔周围静悄悄的,像沉睡着从来没有醒过一样。一梦千年,任春天的阳光挥洒塔身,只在地面上投下它7层高的硕长塔影,矜持锁闭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据地方史料记载,至1931年,这里还有寺屋42间,是规模较大的佛寺。而从苏州本地的方志上,可知瑞光塔所在的佛寺,是当地最早开辟的佛教场所。传东汉末年,月氏僧支谦避乱来到江南,为吴国孙权翻译佛经,将佛学传来吴地。接着,遥远的康居国僧人性康,也来到苏州传经送佛,于是,吴主孙权在吴赤乌四年(241年),为这位康居国僧人在盘门建起佛寺,这就是瑞光塔前身所在的“普济禅院”。6年后,孙权在禅院中建起13级舍利塔,此即瑞光塔前身,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佛塔。而据宋志记,今瑞光塔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由吴越王钱氏动工兴建,历26年至下一任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落成,因完工后塔上瑞光四射,故称瑞光塔。瑞光塔下的寺院,也改称瑞光禅寺。经历代修缮维护,至今,苏州瑞光塔砖砌塔身仍为宋代原构。

图片

▲ 苏州瑞光塔。摄影/Khun Ta

但是,在“读书无用论”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来到塔下的这几个孩子,并不了解瑞光塔的历史,也不知道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是供奉灵骨的庄重场所。他们只看到塔周围荒草萋萋——里面该不会藏有鸟蛋吧。

是的,1978年的春天,横扫一切的“文革”刚结束一年多时间, 破旧的苏州瑞光塔,正在等待重新修葺,仍处于关闭状态。其实,荒芜也不只是始于“文革”,解放以后,全国各地的宗教场所,都佛事大减,僧人还俗,庙产重新安排。苏州原有的228所寺庵,到1958年大跃进时,只保留了13处;而到了“文革”期间,在破“四旧”后的1970年,全市已可谓不存一僧一寺。瑞光寺内的房舍,也在1958年改为民居,寺塔被单独圈起封闭。

渐渐地,古塔周边围合起一片荒草,鸟雀们前来做窝,连原来高出地面好几尺的宽大塔基平台,也被草土淹没,看不出原先青石板的颜色了。

图片

三个孩子发现文物

那个下午,三个皮孩子钻进封闭的古塔,塔内的蝙蝠闻声惊起,扑簌簌四下乱飞,倒把少年们吓了一跳,抬头看去,只见以塔为家的蝙蝠们,正成百上千密密麻麻到处悬停着,少年们慌不择路,地上厚积的尘灰,立刻凹现出他们的脚印。

塔内已一片破败,塔砖掉落,塔墙几乎坍塌。重建于1004—1030年的瑞光塔,虽历代都有修葺,但至清末1872年最后一次大修,距1978年,已过去106年;距苏州解放后于1954年对全塔予以加固,也已过了24年。

但是,古老的瑞光塔,在破败中又透出顽强,它还依然保持着宋代七级八面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基本样貌——是为了守护塔中的那个秘密吗?

图片

▲  真珠舍利宝幢被发现后的第三十年,2008年初,苏州落下了罕见的大雪。雪中的瑞光寺塔愈益静谧。摄影/华致中

迷惘、冲动、不知好歹、不由自主,孩子们决定要爬上塔去,一探究竟。

瑞光塔的中心,也是居中一根巨大的竖轴,像一根巨大的实心柱子。这其实是支撑塔顶的砖砌塔心。砖砌塔心的周围,本来有塔梯可以上去,像塔最下面的第一层一样,人可以沿着塔心周围贯通的环廊,逐层上行,每层环廊的外墙,都有规律地分布着券型门窗,日月天光,就这样从四面八方进入,穿越古塔。但是塔多年没修,塔梯已坏损严重,一般人上不去。然而这些顽皮的男孩,却攀踏着坍塌的塔心砖壁,爬了上去。他们爬到了第三层,发现塔心里有个坑。拨开坑上的断砖泥土,一块大石板的一角,露了出来。移动这块大石板,好凉、好重!慢慢地,石板下出现了一条缝隙,把缝隙再扩大一点,啊,一个洞!少年们面面相觑,出于好奇,他们你拉着我的手,我抱着你的腰,一个接一个,像接龙一样,排在最前面的那个,脚站到了洞里。须知这不是普通的洞,这就是古塔中神秘的天宫!佛教把建在地下的塔窟叫地宫,藏在地上塔心中的叫天宫;又以1、3、5、7、9、11、13等为吉数,所以寺塔一般都高5至7级到9层级,最高13级,瑞光塔为七级八面寺塔,把天宫建在塔的第三级塔心,正是居中的佳位之一。“有一个大箱子!”“洞里”传来的声音说。这个箱子占据了天宫大部分的空间。动手打开箱子——怪了,最外层的黑色大箱子(外木函)里,还套着一个花箱子,这个箱子是好几节拼装起来的,箱盖上画着五彩的大力士(其实是护法四大天王),箱子里面,躺着一件更奇怪的,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这件东西,拿起来很重,像是金属但又不是金属(主体为楠木材质);长得有点像塔,但又不是塔(佛教经幢);“塔”高差不多与他们齐胸;“塔”的身上,缠绕披挂了很多东西(各种珠宝装饰品),碰一下就叮当作响……搬不动啊,他们就拆整为零,打算以后再慢慢玩。天色暗下来了,箱子里正好有很多“纸”,就顺手抓过其中的一卷,点燃了做火把。

图片

▲  唐五代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

他们哪里知道,手中这个正在燃烧的火把,烧掉的是世界上最价值连城的“纸”,它们是在塔窟中已经度过了近1000个年头的,集佛教经典与古代雕版印刷技术为一体的,非常珍贵的,唐五代雕版《妙法莲华经》!而他们正在拆开的,像“塔”一样的东西,则是更加珍贵的,集多种工艺、珍宝和佛教形象为一体的,内部藏有僧人和信徒灵骨的,宋真珠舍利宝幢!

但是,珍贵的真珠舍利宝幢,已在男孩们胡拉乱扯的出塔过程中,散裂了开来。7卷装裱成卷轴、每卷均以碧纸为包首的雕版印刷《妙法莲华经》,被当作火把烧掉一卷后,只剩下其他6卷,烧掉的那卷,变成了一堆灰烬,再也无法复原了。天完全黑了,皮孩子们拖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了家里。平时见惯了孩子种种顽皮的家长,发现东西后,问过来历,立刻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什么,你们拿了塔里的东西?!这是国家封起来的,怎么能拿!快点还到塔里去!但是天已经完全黑了,即使送还到塔里,也已经弄坏了;而且,塔里还有很多东西,他们并没有全部拿回来。

图片

人们想起了虎丘塔的国宝1978年,时担任苏州博物馆馆长的张英霖先生,记得当年瑞光塔发现文物时的细节说,那时候群众的觉悟都还可以,家长们发现了孩子们的捣蛋,就催小孩快点去上缴;小孩子自己也知道闯祸了,天亮以后,就带着东西来到了派出所。各有关方面迅速来到了瑞光塔现场。在塔心秘窟周围,地上还有散落的珍珠、宝石和金丝编织的龙等——这是真珠舍利宝幢上的一部分。   经清点、考证,从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秘窟出塔的文物,计有:

   宋真珠舍利宝幢,

宋彩绘四天王银杏木函,宋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唐—五代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6卷,晚唐—五代楠木黑漆嵌螺钿经箱,宋铜如来佛雕像6尊,宋铜观音坐像2尊,宋铜地藏菩萨坐像,宋彩绘描金泥质观音立像2尊,宋小木塔,五代铜大金涂塔,

宋琥珀印章,

宋铜小金涂塔,

宋木经箱,

还有一百多卷写经等。

这么多唐—五代、宋的文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存放于瑞光塔的?人们从装有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即画有四大天王像的那只箱子)上,找到了几行墨书:“都勾当防允升妻孙氏十娘”,“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大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由此证实这批佛教文物是宋真宗时代放入塔中的,瑞光塔修建于1004年至1030年,推算文物正是在修建塔心时放入的,距发现时已快1000年了!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想起1956至1957年期间,苏州从另一座著名古塔虎丘塔中,也出塔过一千年前的佛教文物!

图片

“南青北白”之越窑秘色瓷的标准器1956年,为抢修已残破不堪的千年古塔虎丘塔(虎丘云岩寺塔,修建于959年—96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加固。3月30日下午,正当工人们手持水泥喷枪,对准塔第二层正西壶门边砖墙上的一条裂缝,向内灌注浆液堵缝时,发现随着浆液的不断注入,本应一灌即满的小缝,却怎么也无法弥合,浆液注入后瞬间就又消失,工人们奇怪了,拆开裂缝,这才发现,缝隙里还有一条通向下方的孔道,再顺着孔道挖下去,一个秘密的塔窟,出现在人们面前!

图片

▲ 虎丘云岩寺塔。摄影/曾幼灵塔窟高63厘米,里面放着一只饰有浮雕佛像的精致石函,石函由6块细腻砚石板互相榫合而成,打开石函,里面是一只楠木经箱,经箱通体鎏金镂花,边沿棱角包镶着银条,箱上还挂着一把小巧的“炮仗锁”。经箱中原先包在绣袱里的经书,已难辨踪迹。但残余绣袱上,依稀可辩“女弟子钱四十二娘”“朱氏九娘”“鲁二娘”等字样,估计为供养人姓名。经箱边条上也有凿出的小字:“建隆二年男弟子孙仁郎镂 愿生安乐国为僧”;箱底的墨字也甚为清秀:“□□舍净财造此函盛金字□□ 法华经 孙仁遇舍金银并手工装 孙仁郎舍手工刻花 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经箱上留下的这些文字信息,给人无限遐想,而落款的时间“建隆二年”,是北宋开朝第二年的公元961年,正是史载虎丘塔建成的那年,证实了石函和楠木经箱是在塔完工的公元961年时放入的,距1956年发现时,已过了995年!无独有偶。一个多月后,1956年5月5日,在虎丘塔第三层的地坪中,又发现了一个塔窟,正是在这个塔窟,出塔了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这件国宝级文物。

图片

▲ 秘色瓷莲花碗。 

这个塔窟像一个彩色的大盒子,窟体四壁涂着赭红色,体积约65厘米见方,73厘米深,共藏有宋五节石函,宋铁函,宋铁铸金涂塔,宋十一面观音立像2尊,宋铜佛坐像,宋一佛二菩萨像,宋铁莲瓣形佛龛,晚唐—五代檀香木雕三连式佛龛,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宋陶碗形香炉,宋残锦包竹帘经帙,宋铜镜3件,宋小木塔,宋小玉幢等17件佛教文物,尤其是其中的莲花碗,青光闪耀,亮人眼目,经考证,为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非常珍贵。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其被称为“秘色”的青瓷品质。江南越窑青瓷在唐代就确立了“南青北白”的地位。这种神秘的“青”,是由釉料的含铁量,当地水土的品质,以及窑烧工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由于烧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均衡性极难把握,故越窑青瓷又有“秘色瓷”之称。

呈“秘色”的越窑瓷,其釉青碧如宁静湖水,晶莹如冰玉润泽,青绿素面上以竹签刻画的装饰纹样,更透着江南的灵秀,故唐代就出口域外,影响深远。但越窑青瓷在北宋以后就不再出产,存世量少,更造就了珍贵地位。

图片

▲ 盏托俯视。 这件在虎丘第三层塔窖出塔的秘色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放在盏托上后,整体如莲花开放,高贵内敛,绿泽晶莹;碗身外壁、盏托和圈足上,也都烧制出莲花纹样,如浮雕般微微凸起,匀净光洁,滋润如玉,表达出以莲为“宝相”的宗教情怀和审美倾向。经确定,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越窑秘色瓷的标准器。据传,“文革”中这组秘色瓷莲花碗曾被选中赴法国交流展览,上报周总理时,总理指示,凡是国内没有复件的文物,一律不出国,以防意外。于是这件国宝文物仍被送回苏州,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

瑞光塔真珠舍利宝幢面对瑞光塔的出塔文物,人们不禁也浮想联翩:瑞光塔的真珠舍利宝幢里,是否也藏有舍利子?是否也包含着一个久远的故事?为复原在出塔过程中已损坏的瑞光塔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共有22个大门类的数百名古物专家、珠宝专家、工艺美术大师、书画家、材料学家和技师等参与,真珠舍利宝幢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图片

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由须弥座、佛宫和刹三大部分组成。须弥座象征着佛教宝山须弥山,上面海浪滚涌祥云飞升,银狮拱卫天神端立;须弥宝山之上,是庄严的佛宫,端庄精美,富丽堂皇;最上层的刹,则立于华盖之上,象征上界,光辉普照。这其中,最生动的是楠木雕刻的人物形象,共有17尊木雕神像,有16个供养人形象;最复杂的是几乎运用了工艺美术的一切手段,包括楠木精雕、檀香木雕、玉石雕刻、水晶圆雕、金银皮雕刻、金银丝编制、鎏金、描金、贴金箔、镂银、凿银、堆漆、彩绘、穿珠、流苏、网结等等,难以尽述;而所有这些铺垫、渲染,都是为了最核心的表达:居于须弥座云龙翻滚之上的佛宫里的幢殿,这也是这座宝幢的最神秘的所在。在雄伟精致的金银柱护卫下,居于幢殿中心的八棱柱状经幢闪耀着宝蓝色的光芒,经幢里有一只乳青色的葫芦状小瓷瓶,瓷瓶里有九颗舍利子,还有折叠的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护轮2张,其中梵文的一张小一些,印刷于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汉字的那张大一些,是在“咸平四年十一月”即1003年开雕版印刷的,这张经咒护轮纸的边缘空白处,还印着很多供养人的姓名。

图片

▲ 在宝幢台座上,有16个姿态各异的“浮雕”小人,它们是堆漆装金供养人,其姓名早已湮没,唯有供奉的诚心借宝幢传世。 是谁,用这样精美的真珠舍利宝幢,精心供奉了舍利子?谁能调度这么多的行业能手,综合打造了如此辉煌的宗教极品?张英霖先生作了很多研究。他从宋真宗咸平年间官员任职的资料中查实,有一位地方行政长官张去华,是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杭州调任到苏州的,任期至咸平四年(1003年),经咒雕版开印于“咸平四年十一月”,正是他在苏州的任职期间。可以推想,经咒雕版的1003年,是瑞光塔1004年正式动工的前一年,工程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苏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为建塔供奉舍利子所做的综合部署中,有一项就是布置开刻雕版印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所以,经咒落款中有“咸平四年十一月杭州赵宗霸开”字样,“开”即开版,意为此雕版开刻的刻工是杭州人氏赵宗霸。估计,这位赵刻工在雕版业内也是高手艺的知名人士,而张长官曾在杭州工作过,对他有所了解,故委此重任吧。

图片

▲ 须弥山上龙众护法,是创制于南朝的佛教法器“转轮经藏”上常见的表现题材。而在这件造于北宋的宝幢上,亦可见相似形制。 

雕版经咒护轮边缘所印刻的很多人名,张英霖先生认为,此即为当时参与供养舍利子和奉献真珠舍利宝幢的官员和一干人等的姓名,领衔的,是苏州最高行政长官张去华。令人格外关注的是“同入缘女弟子”的姓名,由于封建社会女性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只留下了“沈三娘沈四娘汪七娘许十一娘周十九娘戴七娘张十八娘……”这样的家族内排名,这样的女性共有34名。

地方官员们参与供养,女性参与奉献,真珠舍利宝幢堪称金玉其外,供养其内,这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吗?要怎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才能催生这样的工艺美术极品,怎样的社会氛围,才会形成这样的文化样本?

图片

“东南佛国”的图卷扑面而来

让我们回望一下宝物制作和进塔时的时代背景吧。

公元907年,钱镠为吴越王,苏州属吴越国,执政的钱氏家族信奉“造塔保民”的宗教政治。至公元1004年,钱氏主持动工修造瑞光塔,前后一个多世纪中,苏州先后建起了虎丘云岩寺佛塔、定慧寺双塔和瑞光寺塔三大传世宝塔。

图片

▲ 发现于瑞光寺塔的这座铜地藏菩萨像,手持宝珠、脚踏莲花台,沉寂端庄。

这三大极优工程,在当时需要多少经济和技术的支持?

有学者论证,从公元900年开始,苏州经济进入了良性发展通道,如果以人均粮食消费为当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北宋早期至中期,苏州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准,可达2升/日,为全国最高。

仓禀实而知礼节。

据地方志,有宋一朝,苏州各地共兴建寺庙96所,为历史之最,大大超过了宋之前各朝所建的纪录——

三国东吴时代建寺7所、两晋16所、刘宋l所、齐1所、梁45所、隋2所、唐32所和五代9所;也超过了宋之后的明朝兴建85所、清朝兴建39所的数字,宋时的苏州,有“东南佛国”之称。

走进苏州博物馆,开始一场深入“东南佛国”的旅程,人们可看到更多与真珠舍利宝幢同时期的社会图卷。

图片

▲ 夜色中的苏州博物馆。 摄影/云流木子

图片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 2012年09期撰文: 姚萍    编辑:方麗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